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直挂云帆九桃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22.二管轮

峡州是一个以"宜居之城,昌盛之地"号称的峡口城市,也有了很悠久的历史。在很久以前也还是有些风景如画的,相传"峡州八景"很有些诗情画意,听一听就知道:雅台明月、三游雨霁、赤矶钓艇、五陇烟收、灵洞仙湫、西陵形胜、东山图画、黄牛棹歌,都是可以引人入胜、勾人向往的。现代人肯定没这种水平,也没有这种眼光,更没这样的诗意。在开发区修了几条道路,却找不到好的名称,胡乱用一路、二路、三路、四路来代替,也是贻笑大方。好在现在都是城市森林,都是钢筋水泥,没什么风景了。

因为有了葛洲坝,峡州就有了第.一次的城市崛起,那是以工业建设为标志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有了三峡大坝,峡州就得到了腾飞的机遇,标志就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关于这一点,鄙人在都市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和第.二部里面都有过相关的叙述,就不必赘言,值得一提的就是想强调,南正街就是在这一轮全国"种房"竞赛中消失的。

峡州的那条南正街与穿城而过的长江仅仅一箭之遥。一代伟人还没有在自己七十七岁的生ri的那个凌晨写下"赞成兴建此坝"的批示,当时被称为"330工程"的葛洲坝水利枢纽还没有兴建、沿江大道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从南正街的街口下行不到五十米就是长江,而穿过南正街上那些深宅大院的天井或者板壁房,就可以一眼望见滚滚东去的长江。

长江从青藏高原顺流而下,冲出西陵峡以后,被葛洲坝和已经消失的黄草坝、还有西坝一分为三,于是就有了大江、二江和三江之说,而到了西坝的庙嘴,又一次三江合一,又汇成了一条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长江,就那么**雄伟、不可阻挡的画着一道弧线从南正街的脚下擦身而过,这也就是南正街与这条中国第.一大河的缘分。一百多年以来,南正街见证了长江航运的兴衰存亡,长江在这里也目睹了这条百年老街的最后辉煌。

南正街的形成年代已经不可考,不过有了宜昌城就有了南正街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南正街上的居民来自****,出现的时间也参差不齐。当然有原住民,可惜数量很少;有被饥荒赶来的,明清时期的几次大.饥.荒,不知饿死了多少人,导致了多少人背井离乡;也有被战乱卷来的。辛亥革命以后的军阀混战,八年艰苦卓绝的抗ri和接踵而至的国共之争,密密麻麻的枪声一直在峡州上空回响。

当然有跟着自己工作所属的轮船公司而留下的,王大年的父亲水手就是其中之一;也有跟着解.放大军组织的南下工作团进城的,这就是王大海和王大为的父亲王茂林那样从河北一直走到峡州的;也有后来为了支援城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的时候而来的,这其中就有王家老大和王大力的爸爸。不过,王茂林和王大力的父亲先后已经在鄙人的都市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和第.二部里面进行了叙述,就不必罗嗦,就只谈王大年的爸爸,那个jiao水手的船员的二三事。

水手是地直车船队下属一艘大型拖轮上的二管轮,也jiao二轨。是一艘拖轮上仅次于船长、大副、大管轮的重要人物,更是轮机部的二把手,也算得上是领.导。水手仅仅只是他刚刚上船时的职位,不过就是一些人对他的一个称呼罢了,不过在南正街上,船长、大副ceng经有好几位,二管轮实在没什么值得了不起的。那些人在自己的那些有些生锈、有些油污、有些噪音的铁皮船上也许属于一些一言九鼎的人物,可是在南正街,他们不过依然是一些穿的简简单单、吃得津津有味、过着平常生活、没什么过人之处的大老爷们而已。

简单的说来,拖轮是用来进行拖带运输,拖带没有动力、也不能自航的船舶的。拖轮被称为是船舶家族中的小个子大力士,经常在江河中忙碌着,任劳任怨的用自己强大的马力拖带别的船舶前行。在那些江面宽阔的地方,尤其是在长江的下游,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像火车头拖带列车车厢一样,呈一列式拖带驳船的壮观情景;而在长江的上游,尤其是在峡江区域,经常见到的却是拖轮从两旁舷侧拖带一些数量少得多、装载轻得多的驳船。这是因为江面、水流和航道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九斤的爸爸所在的那艘一千匹马力的拖轮在峡江上是艘大船,也是一艘新船。轮机好、马力大、设备新,速度快,是地直车船队最.好的一艘"拖头"(峡州话拖轮的意思)。将那些被牵引的驳船装着的三峡区域出产的煤炭、矿石、木材、油料,或者是土特产品运往湘赣地区,或者是更远一些的江浙一带,再把那里的各种各样的工业品和ri用品运回峡州,从大米、白面到布匹、钢材;从陶瓷、百货到教科书、作业本。

那个时候的峡州还是一个消费城市,现代化的工业进程刚刚开始崛起。长江航运这条黄金水道最大的优势就是运费便宜,一艘拖轮带上五六艘甚至更多的驳船航行根本不在话下;最大的弊病就是速度太慢。峡州到江城,下水二十四小时,上水三十六小时还够呛,而在同等的距离,汽车运输走高速只需要半天时间,火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