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台下那阵阵低声议论声,刘行脸色一沉、凌厉地目光扫视了一圈场内那些人。

台下的人一见到刘行那副神色,登即部禁声后,刘行才大声道:“国蒙大难、皇室遭受重创。为正国基、为明正志,今封此九王位我大宋护国亲王。既为大宋重新奠基,亦为来日谋定社稷根本。谁若有何意见,请站出来、休要给我坐在下面窃窃私语、妄自揣测。”

为正国基、国家的基石是人才、是皇室,刘行这话是无可厚非的,话中的玄机却是“为明正志”。

明谁的志?刘行这是在宣告天下、明自己的志,是在告诉天下的人:小爷才没心情去学那曹孟德、司马昭之辈来篡他赵家的江山呢。小爷的志不在篡国,今天就在这儿通过册封九亲王这举动,来明明白白地告诉天下……

谁敢有意见,就连坐在高台之上的胡安国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都已经学会了逆来顺受、万事听从刘行安排,不再敢来与刘行唱反调、开始寻求师徒之间关系缓和了。

在如今这种形式、这个场合中谁要赶蹦出来跟刘行唱反调、提出质疑,再傻的人都清楚他的下场可不会有胡安国那么好。

等这拜爵大典一结束,没准唱反调人的前脚回到家中,后脚军情部的人就会冲进其家中给其来上一个家下大监狱、然后随意被查出点什么罪名轻则发配,重则被砍掉脑袋。

今日能够坐在这场子里的人没有一个傻瓜,所以自然也就没人敢对刘行的话公然提出质疑或进行反驳和质问来。

见到没人敢出来废话,刘行也不多言,直接一回身、对身后服药后正处于清醒状态的赵榛大声道:“陛下,劳您尊驾,上前来为九为亲王颁印绶、授权书吧!”

赵榛闻言,微微一笑、二话不说起身便兴冲冲地走到了刘行身边。他才站定脚,那九位王爷或是自行上前、或是在其随扈陪伴搀扶下走上前来,一起躬身颔首地站成了一排。

事先三天前,赵榛已经被赵鼎、杨时拉住,在皇宫里背诵了一番二人为他写好的套词。

可是当赵榛为九位亲王颁过印绶、授好权书以后,赵榛先是看了看刘行,随后却是用一番极短的勉励之话就结束了对亲王们的册封。

见到赵榛从简去繁,刘行欣慰地微微一笑、一旁的赵鼎和杨时却是一阵愕然。

就在那两个家伙愕然之际,刘行上前扶住赵榛,大声地说道:“天子明智、从简去繁,满朝文武、当自效之。我希望即日起,无论何人、于公事决断商榷时都不要再动不动就搞什么万言、千字文。倡导简约、倡导节俭、倡导高效,才能使我朝深入革新进程加速。”

“不错,倡导简约、倡导节俭、倡导高效。太傅此言正合朕意,望朝中地方百官遵守、万勿再将心力用在那些亢长的官文上去。”服用了刘行为他特制药物的赵榛在刘行话说完后,马上也高声附和、随即侧目瞟了瞟赵鼎和杨时。

杨时和赵鼎看到皇上那眼神中隐隐藏着坏笑,又看到刘行面无表情、异常冷肃地看着他俩,俩人连忙低下头去。

是不敢与一对君臣对视了,二人在垂首之际心中却同时暗念道:完咯!刘太傅这是要做甚?从简去繁,那日后圣贤之言不能行于官文中、先哲所礼怕是也会随之弃去,这朝廷怕是要彻底变成升斗小民亦可登堂了吗……

儒生自汉武帝以来之所以能够一直是仕途的最大主流,原因就是他们适应了当权者对文雅之风的喜好,总是用那些文绉绉、酸溜溜,华丽丽、却经常是空洞洞的辞藻写官文。

如今刘行先说、赵榛认同并且肯定,君臣二人一起说出了从简去繁的决定。这等于是让儒生放弃只有他们才擅长的本事,从此以后只能说话办事向那些市井小民靠拢。

而不需要再用那些儒生才擅长的之乎者也、圣人言去写官文了,只要有才干、有机会,升斗小民入朝做官首先就少去了行官文一个阻碍。

这是赵鼎和杨时无奈的,也正是刘行要借此机会定下这新规矩的最大原因。因为台下那些商人中,三百多人中真正能写出好文章、写好官文的人绝对不超过三成。

如果不改变这种陈规陋俗,怕是以后那些新爵上表会成为朝中儒官们嘲笑的集中点,进而搞得刘行这首辅多多少少会受那种情况影响而威严受损……

看着两位老臣吃瘪,刘行心中暗暗一阵痛快。痛快过后,刘行再次执起列诏,大声宣读出了第二批册封名单。

这第二批册封名单一宣读出来,顿时又让满场嘈动、因为这第二批被册封的人中,好多都并未能来参加这场拜爵大典。

那么这名单上都是谁呢?分别是征北大将军杨沂中晋封世袭罔替、三等秦国公,征东大将军吴玠晋封世袭罔替、三等齐国公,理藩院知事、内阁次辅马扩加封世袭罔替、三等舒国公。

一上来这三个三等公爵宣读出来之后,在场的所有人心中几乎都产生了一种想法:这三人功勋是高,可是高不过刘行、宗泽。那刘行、宗泽该封什么爵位呢?

正是猜测刘行与宗泽该封何等爵位,场中才再次嘈杂了一阵、最后又被刘行一番冷眼横扫给止去窃语声。

待那些嘈杂声停住时,赵榛结果了列诏、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